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军士人才,要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军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要深化军士人才培养供给侧同部队需求侧、终极战场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学校于2015年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定向培养军士院校,与火箭军、空军、陆军和国防动员部队合作招收6个专业的军士生,年培养军士生700余人,培养规模全国领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发现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学部门与部队指导机构联动不够,学校对军士生军政素养培养标准、军事基础课程培养精度的掌握和动态调整的及时性存在短板;二是对培养军士生政治素养、军事体能、专业技能三方面能力之间平衡度把握不够,在培养时间有限情况下,如何找到三方面培养的平衡点,地方院校还需探索;三是军士生复合能力培养实现策略专业性不够,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军士岗位开始需求素质复合化、结构多元化、科技尖端化和保障综合化,地方院校在军士生复合能力培养与岗位高度匹配实现策略的专业性上还存在欠缺。
基于上述问题,依托《基于军队岗位技能需求的商用车直招士官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三能共育、四维全息”-军民融合背景下士官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省级、校级课题研究,持续总结提炼和实践优化,逐步形成“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的军士人才培养模式。“双院联动”是指在军士生人才培养管理中采用“书院制”士官学院和“教学院系”共同培养的方式。“三能共育”是在“智能”“体能”“技能”培养目标达成上“一能一策”且互为支撑,形成“三能共育”德技融合育人方案和教学标准。“四元融合”是指军队与地方资源相融合、竞赛与教学组织相融合、线上数字化和线下产业化相融合、共性和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组织策略。
经过4年多实践,成效显著,军士毕业生中5人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300余人在部队立功受奖,2名军士生参加机械行指委商用车检测维修技能大赛勇夺冠军,5名军士生参加首届陆军网络对抗大赛,获得单项第1名的好成绩,4名军士生参加河南省军士训练营获得射击优秀班组一等奖。成果完成团队获评学校首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团队累计在精品课程、资源库、规划教材、技能大赛、教学比赛等方面产出国家级成果7项,省部级成果15项。
一、创新性实施“书院制”士官学院与教学院系双院联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以“为国育才,为战育人”为培养目标的军士生培养相比普通生的培养有了更多的要求和规则,普通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不太适应军士生培养。通过研究军士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实施“书院制”的士官学院管理,发挥“书院”特征,统一管理、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分专业教学,将士官学院与部队沟通的便捷性和院系教学的专业性有机融合,打造立制度、强思想、练体能、富生活、常竞赛、创氛围的立体化育人环境,既培养军士生的军政素养,也培养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实现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融合,提升了军地双方人才培养的及时性和军士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首次提出聚焦军士智能、体能、技能的“三能共育”育人理念
军士生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部队的要求,又要符合职业教育学历要求,表现出其特有的属性。通过调研和实践,将军士生培养目标聚焦到智能、体能和技能,率先提出军士生培养的“三能共育”育人理念。通过实施“两维-三色-四工程”思政教育体系、“崇文尚武”军事训练体系、聚焦“三个面向”组队伍、构课程、建基地等夯实军士生智能基础,提升技能和体能,增强岗位的适应性。学校提出的《体能筑基、技能强基、智能培基,“三能”教育夯实学生高素质之基》署名文章于2022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被教育部等多个门户网站转载。
三、开拓性实施“四元融合”教学组织策略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成功经验和新时代下军士生的心理特质及学情分析,实施以部队岗位技能需求为中心,军队与地方资源相融合、竞赛与教学组织相融合、线上数字化和线下产业化相融合、共性和个性培养相融合的“四元融合”教学组织策略。将看似普通、不同维度的四融合整合在一起,形成与军士生成长成才高度匹配的人才培养策略。该教学组织策略,既成功借助了驻地部队优势,又充分响应了产教融合趋势,既践行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又兼顾了“又红又专”的军士人才培养特质需求。成果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实施可行性强,可推广可复制度高。









主要获奖:
2018年12月,郑州,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1年09月,郑州,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
2022年03月,郑州,河南省高校学生工作专家库专家;
2022年06月,郑州,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主持人,统筹,指导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完成成果主题内容“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编写支撑教材1本;
4.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教科研项目4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5.主持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3项;
6.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支撑论文1篇;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3年11月,郑州,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
2022年4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9年1月,郑州,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
2022年6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023年9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名师;
2021年3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编写支撑教材2本;
4.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教科研项目3项;
5.主持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4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6.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支撑论文2篇;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4年05月,上海,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职教组成长赛道金奖指导老师;
2023年08月,郑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一等奖指导老师;
2023年05月,长春,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组委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汽车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指导老师;
2022年05月,郑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一等奖指导老师;
2022年08月,郑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比赛二等奖指导老师;
2020年12月,郑州,河南省教育厅、“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指导老师;
2019年10月,广州,交通运输部、中国“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指导老师;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
4.主持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8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5.参与支撑成果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6.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支撑论文2篇;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11年10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学年“优质课教师”;
2012年09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优质课教师”;
2013年09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2013年10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名师;
2015年06月,获得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7年12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
2019年10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2020年12月,获得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20年12月,获得交通行指委教学能力比赛个人一等奖;
2020年09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2021年05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
2021年07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2022年07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2021年09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2020年09月,获得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2012年09月,获得郑州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质课教师
2018年01月,获得北京宝马中国培训学院2017年度BMW技术培训最佳BEST学员满意度奖;
2021年,获得宝马中国培训学院2020年度最佳课程优化方案;
2014年,获得宝马中国培训学院2013年度机电评估最佳培训师第一;
2020年,获得宝马中国培训学院2019年度机电二级课程最佳经销商学员满意度奖。
主要贡献:
1.参与研究“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的军士生人才培养模式;
2.参与职业院校军士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改革;
4.参与教学和教学成果的实践;
5.参与撰写形成成果报告;
6.完成支撑教改论文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教学成果奖1项;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2年04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3年09月,郑州,军队院校士官教育联席会、首届教学创新案例大赛三等奖;
2020年09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
2020年12月,烟台,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21年12月,郑州,教育厅、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完成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1项;
4.参与完成省级教科研项目1项;
5.参与支撑成果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6.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3年11月,郑州,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
2023年01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名师;
2022年04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02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2019年03月,郑州,妇女工作委员会、河南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参与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编写支撑教材1本;
4.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教科研项目2项;
5.主持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6.发表支撑论文1篇;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3年09月,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项三等奖指导老师;
2020年12月,郑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一等奖指导老师;
2018年05月,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二等奖指导老师;
2015年11月,南京,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完成人,参与成果的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河南省高职院校立体化教材1项;
4.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5.参与支撑成果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6.主编支撑教材1本;
7.协助完成成果的省内推广介绍工作。

主要获奖:
2023年10月,郑州,教育厅及人社厅、河南省职业教育省级骨干教师;
2020年02月,郑州,教育厅、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2019年03月,郑州,“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办公室、河南省职业教育高级“双师型”教师。
主要贡献:
1.作为成果完成人,参与成果的设计、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
2.参与成果“双院联动 三能共育 四元融合-职业院校军士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实施工作;
3.参与编写支撑教材1本;
4.参与完成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项;
5.参与完成省厅级教科研项目1项;
6.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支撑论文2篇;
7.完成成果的省内外推广介绍工作。